2023年12月22日,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研究室举行第5期“刘东生讲座”,邀请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、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Jonathan Mark Kenoyer做题为“古代南亚玉髓珠饰工艺与贸易”的讲座。讲座由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唐自华副研究员主持。
珠饰是考古研究的对象之一,其中玉髓珠因其美丽鲜艳的颜色受到关注,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交流等信息也对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。基诺耶教授首先对石珠研究关注的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。研究主要关注原料识别、工艺分析、珠子使用、成分及分类、记录与年代等内容。通过这些内容,努力解决珠饰背后的贸易交换、社会经济组织、文化延续和变化模式等考古学关注的问题。
基诺耶教授依托于自身团队南亚珠饰研究成果对玉髓珠饰工艺、贸易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。玉髓珠饰制作在南亚有着悠久传统,并形成了相关贸易交流网络。在珠饰工艺方面,基诺耶教授介绍了工艺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测量内容:长、宽及钻孔尺寸,并重点关注不同的钻孔技艺,进行珠饰类型学研究。钻孔通过硅胶翻模后在扫描电镜下细致观察钻孔形态,基于钻孔表面特征来鉴定钻头类型和珠饰使用情况。基诺耶教授介绍了加热对制作红色玉髓珠的重要性:玉髓原料需要在350℃以下缓慢加热,以免原料碎裂。基诺耶教授还介绍了南亚特有的珠饰加工工艺——印度河谷漂白玉髓珠Indus Bleached Carnelian。
在珠饰贸易方面,该研究主要通过玉髓珠的原料溯源实现。基诺耶教授展示了目前的红玉髓源区数据库分布,介绍了使用LA-ICP-MS技术测试样品的相关细节,并展示了样品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以及其背后反映的贸易往来。基诺耶教授团队通过对南亚玉髓珠饰的溯源研究,推断印度河谷、伊朗以及阿曼之间贸易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基诺耶教授还介绍了其对蒙古玉髓珠的溯源研究,认为研究中多数蒙古玉髓珠为蒙古本地原料制造。
在讲座最后,基诺耶教授对玉髓珠饰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未来展望。在提问交流环节,多位老师、同学就玉髓源区、测试技术、实验考古细节等问题与基诺耶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讲座结束后,新生代重点实验室杨石岭研究员为基诺耶教授颁发了“刘东生讲座”证书。
数十位来自青藏高原研究所、北京大学、北京联合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河北师范大学的考古学者和珠饰研究爱好者参加了报告。